近日,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总协调、全省上下合力打造的“黄河大集”正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。一场场商品琳琅、各具特色的大集,让热热闹闹的年味儿,回来了!
赶集,年轻人图的是新鲜,老人摆弄的是记忆。
对逛惯了超市的人来说,大型超市里的东西一年四季都是那样,虽然齐全,但是也“规矩”,一板一眼没有新鲜感。而乡村集市则更为“生动”,除蔬菜、零食、锅碗瓢盘等,也会有一些城市里从来没有见过的或者很少能见到的特色产品,甚至很多加工现场也会被搬到集市,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。
村镇大集往往给人一种年代的代入感。在高楼林立的间隙,寻一处乡镇,赶一场大集,哪怕什么也不买,看看琳琅满目的货物,缓慢挪动的人群,高高飘扬的气球,穿插其中的小车,听听或高或低的叫卖声、讨价还价声,记忆中的大集便与现实重合起来,满满都是回忆,满满都是情怀。
赶集,“赶”的是一种红火的心情,“集”的是本地的文化符号。
“过大年赶大集”早已成为烙印在很多人心中的春节记忆。每到新年,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,鸡鸭鱼肉、春联福字、蔬菜水果、炒货干果都是过年的必备品。提在手里的,是柴米油盐的踏实生活;留在心里的,是鲜活喜庆的乡土乐趣。
小小的市集浓缩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烟火气,当地的自然资源、民俗资源、特色资源都会在集市上以不同形式呈现、传播。近年来,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,许多乡村大集进入了大众的视线,成为网红大集。集市的走红,也为当地的文化输出打造了一个通道,进而带动乡村振兴和当地经济发展。
大集不仅仅是一个集聚卖和买的市场,也是一种精神符号。山东落子“黄河大集”,把“黄河大集”打造成“年货大集”“好品大集”“文化大集”,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赶大集的人群中,在人声鼎沸中演绎更加生动的“年味”。
(厉敏)